维持好边界,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开始

【导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而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维持好亲子关系边界。只有维持好亲子关系边界,才能使亲子双方都处于一个舒适、接纳的状态,进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保证有效的家庭教育。

基于此,本期将就“父母在亲子关系边界认知上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为大家分享有关“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边界”的专题研究。

亲子关系边界面临的挑战


主要是来自孩子对亲子关系边界的需求与家长想跨越亲子关系边界的倾向所产生的对抗,这两股力量都试图把亲子关系边界推向对方。而社会的发展、孩子的心理发展、父母的认知问题都加剧着两股力量之间的拉锯。


父母在认知上存在的问题


01.停滞于早期相处模式


部分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模式还停留在父母控制阶段,属于相处模式的停滞。

在孩子0-6岁时,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是父母控制,即父母为孩子做绝大多数选择,这是亲子早期的相处模式。但是,随着孩子自我功能的形成及发展,很多父母未能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换亲子相处模式,仍然以早期相处模式相处。

孩子处于发展中,孩子所需的亲子关系边界也在发展,当父母的认知固着于早期的亲子关系边界时,当下的亲子关系边界就容易被父母突破。

02.投射与自我修复


家长跨越亲子关系边界的原因可能是,家长把“未完成的自我”投射到孩子身上,想通过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愿望,继而对自己有遗憾的童年或其他时期进行自我修复。例如,Z先生的孩子在物理考试中发挥失常,Z先生亲自做了试卷,结果发现分数比自己的孩子高。Z先生还用心良苦地给孩子买教辅、指导等,但孩子却不领情。首先,该家长似乎在以一个思维发展健全的成人身份对“当时物理成绩没这么好的自己”进行自我修复;此外,该家长的行为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学习空间被侵入,但家长却陷入了自我感动,进而形成对亲子关系边界的挑战。


细品父母说的“一切均为了孩子”,这个现象背后其实是父母在自我修复,通过继续完成自己童年或者先前“未完成的事件”,以此来修复与自己的关系"。家长在孩子身上继续“未完成的自我”,潜意识中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延伸,这是跨越亲子关系边界的表现--家长尝试把自我意识“复制”到孩子身上,这明显跨越了亲子关系的意识边界。

03.家长的心理控制


家长的心理控制指家长不直接告知孩子期望,而是间接地操纵孩子的感受、思想,从而使孩子做出家长期望中的行为;如果孩子没有达到期望,则会面临家长的消极情绪或情感上的抛弃。


家长依据自己理想中的孩子的模样来培养孩子,很多时候甚至不顾孩子的反对,执意以“为你好”的借口对孩子进行控制。父母对孩子的爱存在矛盾--既希望孩子独立又不希望孩子离开自己。家长的心理控制行为,首先,跨越了亲子关系中的意识边界--应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其次,这种行为往往还会以时空层面的控制为手段--比如当孩做出违背家长意愿的行为时,对孩子实行禁足,这明显突破了亲子关系中的时空边界。家长的高心理控制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健康危险行为:吸烟、饮酒、网络成瘾行为均与父母的心理控制程度呈正相关。

亲子关系边界挑战的改善建议


01.家长允许孩子建构私人场域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孩子的私人场域的稳定存在能给孩子安全感;从构建自我同一性的角度看,一个不受父母干预、可以自由与同伴交流的场域能促进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对此建议如下:

一、尽量允许孩子拥有手机,允许孩子在手机里进行私人场域的建构和同伴交流;

二、不随意进入孩子卧室,让孩子的私人场域保持完整,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安全感;

三、不翻看孩子的日记,让孩子拥有一个不被干扰的自省空间。

02.家长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为了提升家长的安全感,从而使家长不随意跨越亲子关系边界,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意识与行为上的安全教育。

一、家长应尽量采用客观不偏激的观点让孩子意识到外界存在危险,切记不可为了“药效”而肆意加大“药量”--通过夸大危险让孩子乖乖守在父母身旁。

二、家长可以训练孩子相应的安全技能--比如,家长警戒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后,扮演陌生人来敲门,用各种语言引诱孩子开门,通过多次练习与纠正使孩子习得“不管陌生人说什么都不给陌生人开门”等。

03.父母需积少成多地陪伴孩子


家长首先应该明白,对孩子的陪伴与了解应该是日常行为,而不是补偿性“暴食”行为。忙于工作的家长该如何保持与孩子的日常交流呢?

一、将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任务化。家长可以尝试把与孩子的交流当作一项任务,规定每日的交流时长,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工作计划中。

二、采用留言式的交流。对于工作实在太忙、回家时孩子已经入睡的家长,可以采用留言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比如在家设置一块留言白板,或者使用平板电脑、学习机等具有的文档功能。孩子可以在上面与家长分享生活,家长也可以对孩子的留言进行回复。

三、亲子分享阅读。比如一段时间内父母与孩子阅读同一本书,这样不仅可以与孩子拥有共同话题,还会激发孩子主动与家长交流的欲望。

04.孩子适当向父母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即对他人袒露自己的心声、想法等,若恰当使用,可拉近交谈者之间的距离。在家长想要跨过亲子关系边界来满足自己了解孩子的需求时,若孩子主动向家长袒露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法,就有助于遏制住家长想跨越红线的倾向。

一、当家长已被动得到一些满足,他们就有可能思考自己是否还需要通过主动跨越边界的方式来获得满足。

二、孩子还可以在交谈中,根据对输出内容的把控--比如拒绝讨论某些问题,以此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亲子关系边界,从而使家长能够意识到亲子关系边界的存在。

05.家长学习运用教育相关的知识


家长不仅需要根据控制三阶段理论来把握亲子关系边界,还需要提升元认知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时刻监控自己有无越界行为。

一、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来把握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家长可以根据控制三阶段中的不同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

0~6岁--父母控制阶段,父母决定孩子的大部分选择;

6~12岁--共同控制阶段,父母监督指导孩子自己作出大部分选择;

12岁以后--儿童控制阶段,这时候大多数选择都应该让儿童自己作出。

在因阶段不同进行的教育中,需要遵循的准则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所有父母都应该铭记于心的。

二、提升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对自身认知的计划、监控与调节的能力。


家长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反复问自己“为什么",以此来认识自身的思想及自身行为背后的思想--比如家长下意识地对孩子的某种行为生气时,就需要问问自己:"孩子真的错了吗?是我的什么观念认为孩子是错的?我的观念一定正确吗?" 以此深挖自己的思想,从而更加了解自己。


良好的元认知能力能够使家长察觉到自己的投射与自我修复、心理控制,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降低对孩子的心理控制。


注:文章节选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2023.02期,原文标题为《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边界的挑战与对策》,作者 李芋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211800)。篇幅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