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毕业班的孩子,让他们的内心更有力量

面对中高考,不少学生内心感受到压力和焦虑,如果压力过大、焦虑过度,就需要调动心理能量去化解。在中高考面前,如果学生父母不能调整好状态,情绪不稳定,那么学生除了应对大考压力外,还要消耗更多心理能量去应对父母的情绪。如何更有效地陪伴孩子,做孩子能量的补充者而不是消耗者?建议初高三学生的父母从“做内心有力量的父母”“明确沟通目的”“形成资源导向的人生策略”这三个方面做起。

引言

对于初高三的孩子而言,备考之路上,他们不仅要面对知识和能力的考验,更要面对心理素质的考验。面对中高考,不少孩子内心是充满担心和焦虑的,如果焦虑过度,就需要用内心的能量去化解,所以毕业班孩子的内心是非常需要力量的。在中高考面前,如果父母本身在心理上很难调整好状态,无疑孩子会消耗更多心理能量去应对父母的情绪。中高考不仅是考孩子,更多是考父母。作为父母,怎样让自己不成为孩子心理能量的消耗者而是补充者,助力孩子更好地面对中高考呢? 

高三女生小林(化名)的成绩在班里一直是中上水平,备考期间,她的家庭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十几年来,她的父母一直在争吵。母亲当初为了带孩子辞职在家,对小林期望非常高;父母眼里只有学习,总是嫌小林努力不够,每次成绩出来家里都要爆发战争。为此,小林每次考试前都担心考不好会被父母骂,成绩出来后担心无法跟父母交代。这种焦虑情绪不仅影响了她考前的心态,也影响到她考后的调整,使她无法静下心来做考后归纳总结,背负着很重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小林陷入了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她的父母则更加焦虑,对她的要求越来越严苛。

像小林这类孩子内心是非常缺乏力量的,心理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心态比较悲观,缺乏希望感,自主性被扼杀;(2)自我价值感低,遇到挫折容易自我否定;(3)做事事倍功半,效率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的心理能量大都损耗在应对父母的情绪上。例如,面对父母指责,小林的关注点已经不是指责的内容,而是父母的态度。而事实上,孩子不是因为听了很多大道理才成长起来的,内心有力量的孩子才会更好地成长。

内心有力量的父母

造就内心有力量的孩子

(一)父母的状态决定了孩子生命能量的状态 

自信的孩子是充满生命能量的。上文中的小林自我价值感很低,源于父母长期的否定。她的母亲自我价值感极度缺失,生活中没有其他方面的寄托,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本身也是缺乏心理能量的。经常自我否定的母亲很难去欣赏孩子,多数靠吼叫来教育孩子。

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表明,长期遭受父母吼叫的孩子的大脑用于学习和记忆的区域会发生萎缩,造成智力受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业表现。父母长期的吼叫容易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情绪,性格变得胆小自卑或任性叛逆,严重者甚至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同样,过度焦虑的父母也容易造成孩子情绪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有的父母平时对孩子过度嘘寒问暖,大事小事都要过问,也很容易制造紧张的氛围,加重孩子对中高考的焦虑情绪。 

中高考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父母心态的考验。荣格曾经说过一句话:“任何激怒我们的事,都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毕业班孩子的父母在高焦虑下,情绪反应往往会比其他时候更激烈,情绪爆发之后的反思,其实是一个内观自己的绝佳机会。父母需要想想自身情绪背后的恐惧和渴望是什么,这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索,以便采取更适合的亲子沟通方式。 

在不少家庭中, 父亲通常工作比较忙,是母亲在陪伴孩子。这样的家庭中,母亲更要多关注自己,给自己滋养。如果只是全心支持孩子而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自我得不到支持的部分就会变成一个空洞,希望从他人处得到,当得不到的时候就会收集委屈和抱怨的情绪,将自己变成受害者。只把注意力放在母亲角色上,丢掉其他角色的支持力,使一些女性做了母亲后变成了“怨妇”。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做了父母而失去了其他所有的身份,要懂得身份的切换和调整,成为一个更加有效的人,让多出来的身份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付出感特别强烈的女性尤其应如此。例如,一位做教师的母亲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会更了解自己孩子的想法,亲子沟通时更容易换位思考。这个就是成长。

到了初高三,妻子会更焦虑。丈夫在这个阶段要多关注妻子,给妻子滋养,这么做其实也是在给孩子滋养。如果夫妻两个经常吵架,容易引起孩子的恐惧,使其情绪不稳定,继而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父亲对母亲好,不仅能让母亲充满幸福感,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健康快乐,内心充满力量。 

家庭里每个成员都能得到爱支持和成长,这对面对大考的孩子来说很重要。

(二)良好的家庭氛围及家人之间的情感支持能给孩子的心灵注入能量 

面对中高考,每个孩子都像是在前方作战的士兵,这时后方的大本营很重要,而家就是孩子的大本营,父母不可能陪着孩子上战场,主要任务是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物资补给,做好后勤工作,而良好的家庭氛围就是孩子重要的精神补给,可以给孩子带来温暖,让孩子感受到支持。

父母平时要注意经营双方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减少争吵。在一个充满争吵的家庭里,孩子会觉得生活是有冲突的,努力不是为了创造幸福,而是为了规避指责。人的本能是趋乐避苦,如果只是为了避苦,人就没什么创造力,遇到事情就很容易退缩。就如同案例中的小林,她原来成绩中上,但是因为家庭争吵的氛围,成绩一直往下掉,当她在考试中遇到挫折,缺少力量对结果进行合理归因,而是自怨自艾;考试时满脑子想的都是不要被父母骂,考后将大部分能量损耗于逃避父母的指责,不敢放开按自己的思路去做。

父母需要记住,那些人生道理,不是你天天在孩子耳边唠叨他就能明白,他需要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如此才能深刻而持久。有的孩子,父母平时很少讲什么大道理,但因为家庭很温暖,遇到冲突时,家人之间能很好地商量、化解,不急躁,那么,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也能勇敢面对;而有的家庭中,父母虽然都是高学历,但家庭氛围冷漠,家人之间缺少情感联结,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遇到困难易退缩、回避。

良好的家庭氛围及家人之间的情感支持能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

明确沟通的目的,让沟通更有力量

(一)明确沟通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关注点应在目标而不在问题上,亲子沟通也是为了实现目标,但是很多父母会盯着问题不放,忘了目标是什么,使亲子沟通变成打击孩子、宣泄情绪的手段,这样的沟通还不如没有。明确沟通的目的,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减少高频率的负面关注

频繁持续的纠错会让孩子的第一个念头不是你讲的话对不对,而是要捍卫自己的自主权。孩子不会把注意力放在该做的事情上面,而是想着爸爸妈妈会不会指责我。如上文中的小林,一考不好父母就开始指责她,她的精力大都花在对抗父母的指责上了,而这时该做的是反思存在的问题,而她没有力量去做这些。 

2. 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一直习惯性地重复旧的行为模式。例如,毕业班孩子的家长很容易陷入唠叨中,虽然知道唠叨没用,但还是会继续唠叨。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方法不对,而在于我们的策略单一。很多心理困扰都源于我们策略单一,策略不是非要改变,而是需要增加。如唠叨,不是说都一点儿都不能唠叨,有的时候不唠叨一下家长自己也憋着难受,心中怨气更重,但不能只唠叨。不断重复旧的做法只会不断得到旧的结果,我们需要丰富我们的策略。

家长不妨搜索一下过往的经验,例如,回忆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双方沟通比较糟糕的时候,自己是怎么做的,从而抛弃无效的做法;回想一下双方沟通比较好的时候自己是怎么做的,从而发掘出有效的行为。搜索过往经验的好处是,你会发现,凡事必有三种以上解决方法。 

3. 少一些“急着给他”,多一些“让他给你” 

有些家长是急性子,看到孩子拖延或者不愿意沟通等不太好的状态就很容易着急上火。初高三的孩子不同于小学生,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节奏,父母越是催促越容易引发孩子的不良情绪。父母不妨多了解孩子的需求,多倾听,在共情、接纳的基础上启发孩子思考。孩子自己想明白,比家长告诉他更重要。如果孩子说一句话,家长那里有十句话在等着他,孩子就不爱说了。 

4. 停止内心对话,转为向外核对

有的家长内心虽然非常着急,但怕引发孩子的不良情绪,所以不敢多说、不敢催促,遇事先忍着,忍着忍着终于爆发了,亲子冲突一触即发。

其实,沟通需要发问与核对,猜测是最内耗的途径,非常损耗心理能量。个别家长会猜“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我这样做”,而产生很多奇怪的内心对话和行为,最后发现做了很多无用功。建议有这种情况的家长停止内心对话,转为向外核对。

家长可以把想对孩子讲的道理转化为发问,把憋在心里的猜测转化为核对。例如,当家长发现孩子在家做作业似乎一整天心不在焉,就习惯性地想指责:“马上就要高考了,你怎么还整天不在状态?”建议把这些指责的话转化为发问:“我看见你一整天好像心不在焉,发生了什么事吗?”这样的沟通更有效。

(二)让沟通更有力量

家长可以思考一下,你平时说的话是给孩子减少力量,还是增加力量。给孩子减少力量的家长最常见的口头禅包括以下三类:(1)影响亲子关系:“考得这么差,你看看 ××× 家的孩子”。(2)对孩子人格的否定:“你怎么这么笨,什么事情都做不好”。(3)否定孩子的未来,让孩子看不到希望:“这样下去你未来就完了”。以上这些话,孩子听完会很绝望,内心也越来越没有力量。

那么,家长如何说才能给孩子带来力量呢?建议如下:(1)让孩子觉得无论发生什么,父母和他总是在一起的。例如,“爸妈陪你一起分析,一起总结一下”。(2)看到孩子的优点,多表扬。例如,“你很细心,每次错题本都归纳得很细致”。(3)给孩子希望,让他相信自己能做到。例如,“ 孩子,妈妈相信你,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总之,家长要做孩子的支持者,而不是评判者和指责者。    

采取资源导向的人生策略

(一)从问题中找资源 

人生的成功与否在于一个人的人生策略。有的人善用问题导向的人生策略,揪着问题不放;有的人善用资源导向的人生策略,在问题里面找资源。当孩子考试失利时,问题导向的父母会和孩子一起掉进负面情绪里,习惯揪着孩子的问题不放;而资源导向的父母则会与孩子一起分析从这次考试中可以学到什么,如何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孩子也就有了希望感。 

初高三的孩子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备考过程中面对考试失利,他们自己内心也是很难受的,更需要家人的心理支持。家长可以通过回想自身考试的经历与孩子换位思考,共情孩子的感受,给予孩子积极的情绪反馈。在迎接中考或高考这一特殊阶段,家长的鼓励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精神支持,如简单的一句“你能行”,或是一个微笑。 

(二)祝福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对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的口头禅是:你再不好好念书,你将来就要如何如何惨。其实,一个人成为现在的样子是由很多过去造成的。现在的我们发生改变,就会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做一件事是基于创造美好的未来去做,还是因逃避痛苦去做,做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就像家长工作是为了自我提升去做,还是为了不被领导指责去做,做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一样。  

所以,家长应祝福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现在,学校会经常组织一些给毕业班的孩子送祝福的活动,这就是基于肯定未来的作用。关于未来的对话是非常有力量的,用未来美好的场景来吸引孩子,可以给孩子一个向前走的动力。我所在的学校有一届高三毕业班的班训是“明年,我们大一啦”。这样的班训可以使学生对未来产生无限的憧憬和希望。压力大的时候,家长同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憧憬大学生活,在孩子心中营造出一个单纯、美好的未来场景,而不是把问题聚焦在考到哪所学校去。 

家长要慢慢学会相信自己的孩子,使自己内心充满力量。这样,孩子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期待,才会更有行动的力量。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年第15期

作者:陈菡 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