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信念
同伴交往不合理信念指关于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不符合客观现实的、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态度与想法。这种非理性信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情绪的原因。相关研究表示,同伴交往不合理信念越多,人际困扰越多。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识别并干预中学生同伴交往中的不合理信念尤为重要。
中学生同伴交往中常见不合理信念
“任何事情都应该说出来”
1. 案例呈现
晓芳近期陷入了深深的困扰中。她自认为与晓晨的友情深厚无比,无话不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晓芳渐渐察觉到当她尽情倾诉内心世界时,晓晨却相对保持了沉默,很少向自己敞开心扉。她开始怀疑是否在晓晨心中,并未将她视为真正的朋友。这种想法令她备感孤独和失落,友情之路因此笼罩上了一层阴霾。
2. 案例分析
部分中学生认为在同伴之间,尤其是好朋友之间是没有秘密的, 任何事情都应该坦诚相待,不需要保护自己。这种想法有时会给中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每个人都有私人空间,有些事情是不愿意向他人坦露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把对方当朋友。朋友之间要允许界限的存在,在明确自己边界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界,这对友谊双方均是一种保护,否则当所谓的秘密被公布,一方自然而然地成了“怀疑对象”,反而不利于同伴关系的发展。
3. 教育建议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帮助中学生认识边界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举例、讲故事等方式,帮助中学生理解什么是边界,为什么需要建立边界,在哪些事情上需要建立边界。
“委屈自己也一定要取悦别人”
1. 案例呈现
如果你向晓涵询问交友的秘诀,她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真诚地对别人好,无私付出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实对晓涵并不宽容,她的善意与付出并未为她赢得深厚的友情,同学们反而对她敬而远之,甚至有人暗示她的行为过于“卑微”。晓涵并不清楚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她尽力为同学们服务,无论是帮忙接水还是买饭,她都乐此不疲。然而,同学们的反应却越来越冷淡,这使得晓涵倍感困惑和悲伤,甚至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否定,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同学们却这样对自己。
2. 案例分析
有些中学生为了获得同伴的认可和喜欢, 会不断迎合对方的期望和要求,牺牲自我。然而,一味地取悦别人并不能获得理想的友情,反而会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选择疏远。当感知到对方的疏远后,学生会陷入自我怀疑状态,自我认同感不断下降。部分中学生会将自己置于“受害者”心境,认为自己付出这么多,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不相信友情,或是在自我否定与怨恨他人中挣扎。同伴交往首先应该是平等的,每个人在里面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不担心会因此受到抨击,而不是一方总是限制另一方,或一方总是讨好另一方。
3. 教育建议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通过赞扬、鼓励和支持等方式,帮助中学生发现和认识自己的积极方面,包括自己的特点、爱好、优点等。只有充满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的中学生,才能在同伴交往中展现真正的自己。
“只有足够优秀,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
尊重”
1. 案例呈现
晓敏,一个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强烈自我完善意愿的学生。她渴望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卓越的能力,以赢得同学们的认可和尊重。然而,生活中没有绝对优秀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某个优点和某种天赋,如有人学习好,有人才艺突出,有人性格活泼开朗。而晓敏习惯与周围所有人的优点进行比较,当意识到与他人的差距时,内心充满沮丧与自卑,怕别人会因此看不起自己,渐渐地,晓敏的压力越来越大……
2. 案例分析
外在优不优秀和内在自不自卑其实是两件事情。有些中学生会将自己的价值和地位与同伴的反应和评价相联系, 认为只有优秀的同学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 如果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和支持,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自卑情绪。同理,自卑的人即使在他人眼里足够优秀, 但也无法对自己真正地接纳。
3. 教育建议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通过情感沟通和情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客观的自我认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价值,而这并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或比较;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比较:一个人不需要与周围所有人的优点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并不总能带来积极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他人的优点,更要看到自己的优势。
“成绩不好的人不配有朋友”
1. 案例呈现
晓明和晓强原本是亲近的朋友,然而随着学业的深入,他们的成绩逐渐拉开了距离。晓强凭借自身的学习优势始终名列前茅,而晓明则一直处于中等水平。晓明开始感到自己不配和晓强成为朋友。这种想法让他逐渐开始回避晓强,同时,他也无意与那些学习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以免被他们“带偏”……
2. 案例分析
在同伴交往中,部分中学生过于看重成绩和竞争,将其作为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最高标准。这种观念会使他们对自己和同伴的品质、特长和个性等方面缺乏全面的认识。成绩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方面,并不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的唯一标准。中学生在同伴交往中, 应该重视彼此的兴趣、品质、性格等, 而不仅仅是成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而且每个人的闪光点是不同的。在同伴交往中,要以更加多元、尊重的态度与人相处。
3. 教育建议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通过多样的学校或社区活动,帮助中学生接触不同的人、事、物,拓宽视野和思路。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人和环境,发现和欣赏别人和自己的优点和特质,消除因过度关注成绩和竞争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本文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年河南专刊。
因篇幅有限,本篇为部分节选,未完待续。
作者:陈园园1 毛雨昌2 (1. 河南省新乡市平原外国语学校;2. 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龙源小学)
作者简介
陈园园,毕业于西南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平原外国语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工作中积极关注学生,在教学与咨询过程中始终坚持“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